【东西视记】40年前:【高考】改变了中国(一代人)的命运

40年前的今天,7月20日 到 22日,一场【高考】改变了中国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面目

1978年高考时间表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至 1976年,在中国【三大巨人】(周恩来总理,朱德开国元帅,毛泽东主席)去世之际 而告终。随着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国政坛也经历了各种“震荡”,在其他国家被视为“右派或及右派”在当时的中国成了“改革派”,“左派或进步人士”成了“反革命” 。。。

如果各位看官觉得话题太“敏感”,就看看前苏联(今俄罗斯)的“变革或悲剧”(角度不同,看法结论会不同):当时(苏联解体前)的俄罗斯“总统” 叶利钦(Boris Eltsine),借用西方势力(后证明他收到大量西欧国家贿赂,法国“赠送”的别墅豪宅)“大闹天宫”,促使【苏联解体】。他在法国媒体被视为“进步派,左派”,试图恢复苏联的政客(当年人数很多)被称为“右派,保守力量” 。。。 所以看到用词时要注意【定义】 🙂
现在随着时光的流失,几乎所有俄罗斯人(如果还记得他的名字)视其为【卖国贼】,他从美国布什总统(要饭式)讨回的【避孕套】和【漂白鸡腿】成为【笑料】:【布什鸡腿】,俄罗斯人会告诉你他们怎么看这件事 。。。

一点可以肯定,当时中国领导层达成共识:【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派部分留学生出国留学,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宗旨,为国家(新一轮)建设准备基石

上面为1978年春,高考复习紧张时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同学拍的照片:不缺【浪漫】,同时也充满对未来的【自信】

【东西视记】:在法国(欧洲),东方指伊朗 印度 穆斯林国家,中国日本是【远东】;中国文化视印度伊朗为“西”(西游记),欧洲美国为西方

这次是 Occident Joins Orient 🙂 缩写为 ojo 在西班牙语是【眼睛】,眼睛是视觉观察,今天我们【视记】中国(1978年高考与留学“潮”)

1978年春,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文革于1966年开始,同年停废高考,1977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时,考虑在中断11年高考后,加上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起初预计13个年级累积的考生有可能达到2000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

77级考试方式特殊,各地出题,还充满政治色彩。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按计划录取数的2—5倍筛选出来,参加正式的高考,加上全国超过半数的青年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选择报考中专,结果1977年最后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后来,国家计划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最后录取了27.8万人,录取率为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而且年龄大的老三届,他们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应届毕业生高出100分左右。录取去向也重点在师范院校。

1978年为【全国统一考题,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有【政治因素】。尽管为了照顾贫困地区,不同省份进清华(例子而已)的分数不同


注:上面照片为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部分同学留影,人不多时,是因为已下课,很多同学不在了

1978年也有扩招的举措,总共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为6.6%,这是一届文革后【靠真功夫入校】的砂金

北京的考生,先填志愿,后参加高考,为避免“突然成功”。不少同学,高考发挥不好,去了第三志愿学校,有的“平时成绩一般,高考发挥不错”,只因当时的“志愿”不高(平时成绩一般),也是外省学校(北京学生去外省学院,当年被视为“下放”,是一种“失败”) 🙁

有的省份,是得到考分后报志愿,这就【不如北京的政策】公平了

几个1978级 清华【无线电系】的同学在宿舍

不管各位同意与否,77、78级大学生,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

在1978级同学入校时,国家决定选派部分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为国家(新一轮)建设准备基石。

1978年底,79年初,先后30人去墨西哥,50人新西兰,法国的100人是当时最为“轰动”的,不仅法国属于“大的先进国家”,而且有老一辈留法勤工俭学的前例,加之法国要求留学生在法国学法语,立刻到法,并在1979年9月入大学 等等,法国 100人 成了另一个【具有特色的群体】。

公派(本科)留学生,Arles,1979年4月

2019年2月,将是它们留法【40年纪念】,几个1985-86年留法的“进修生”(国内本科毕业,在法国用英文写论文,法国政府为了卖核电站等,“礼貌”地给了他们学位。他们之中今天留在法国的,有的法语还是“问题” 🙁 在国内的“法语不咋地”就原谅了,在国内官场混不容易),利用这机会,准备【留法40年】纪念活动为他们自己“贴金”,“组委”却没有1979年留法100人代表,【岂有此理】

。。。 留法这段故事,另有帖子 🙂

 

入校后,1978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有同学因过度努力疲劳早年离世。这里我们【追悼怀念】我们的同学 徐攀 (她在上面前2张【实验中学】的合影中)。她的人生,是我们很多那年代人的经历与缩写,特此献上(向原作者致谢) :

“她把光留在登攀路上”【中国青年】1983年第4期
“她把光留在登攀路上”【中国青年】1983年第4期

注:中国提倡【走出去】多年,国家花了大量经费,除了各种宴会,成果还在等待中。负责这项工作的人们,似乎对外界缺乏准确的概念,除了他们的“梦”。通过不同视频资料,从不同角度,我们向各位介绍“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它们的文化传统,历史。这样我们会“做梦”。做,这里是“制造”的意思

她把光留在登攀路上

中国青年 1983年第4期 作者 刘宾雁 陈端民

生如夏花之灿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 泰戈尔

黑色的、沉重的乐曲,又一次奏鸣起来。1981年4月30日,八宝山灵堂。人们抑制着自己,生怕哭声会惊醒静卧在鲜花丛中那位可爱的姑娘。

她才过完21岁生日,还没有真正开始生活。小学、中学和没有上完的大学——这就是她的全部经历。她没有留下任何业绩。但是,怎么来了这么多人,挤满了灵堂,挤满了前厅,在签到簿上签名的就有三百六十多人。北京大学的同学,小学、中学的老师、同学和远方的挚友,还有北京大学党委一位负责同志,教育部一位负责同志,写来了悼词、慰问信,送来了大大小小的花圈。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不幸天折的可贵的生命,都表达着同一个意念:徐攀,你走得太早了;在攀登的路上,你还刚刚起步,而你走得又是多么好!你忽然停下来,你忽然消失了,这怎么可能!

人们排着长队,徐徐走过姑娘的身边。多少人痛哭失声。人们此刻仿佛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位姑娘的纯洁灵魂。从人们痛惜的声音和庄重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命运的愤愤抗议,对于自己(大部分是黑发人)和对于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热切召唤:学习她吧,走她的路!

徐攀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

当几十个女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最先看到的是她;印象最深的也是她。她的聪颖,她对生活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好象发出一种内在的光,给人一股奇异的感染力。

然而徐攀却生非其时。她5岁会写的最初几个汉字,就是“妈妈我想您”。从这五个字里衍生出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个小姑娘身上的许多特质。

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独生女,她本来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说不定会宠坏了她。可是1966年夏天一阵黑色风暴,笼罩了她幼小的心灵。因为父母被“审查”,6岁的攀攀常常要一个人躺在漆黑的房间里,等着爸爸回来。她学会了克制,不问会使父母伤心的事。母亲去干校前,攀攀多想哭,可是她强忍着。离别那天,十几里路上不停地唱呀唱,生怕一停下来就要哭出来了。一个月后父亲也去了干校,把她一个人留在北京,寄托在一个亲戚家里。

她那么早就学会疼人,学会克制自己;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她攀攀要做个最好的孩子。一家三口分开在三个地方,一星期两封信寄往河南和黑龙江。一笔一画,一字一句,都是按最高标准使劲写出来的。这使她得到了练字和作文的额外机会。她得不到父母的爱抚,反倒要来关心他们。没有父母的叮咛和管教,很多事要她自己去思考、判断和决定了。正经读书,也是她自己开始的。从爸爸的书架上拿下一本《林海雪原》,硬啃起来。生字不少,就竖起耳朵听着,隔壁阿姨下班回来,门一响,她就抱着那本不合比例的大书跟人家进屋去请教了。这样她便比一般孩子有了更强的“我”的意识。但这个“我”却有固定的轨道和目标:“我”要比别人更好,这才是爸爸妈妈的好攀攀。她给妈妈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妈妈,我还有20天就9岁了,快要上3年级了,可是我们第一册语文还没学完呢。太慢了……”

一进中学,全是陌生人。攀攀是最先一个和班上同学熟识起来的,还不断有外班的同学来找她。

一个13岁的小姑娘,是什么东西惹起人们的注目呢?是一种很难用文字表达的特殊气质。后来成为她的好友的同学回忆说:擎攀活泼而不失端庄,优雅大方之中透着天真和单纯,也许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真和纯。

这里,“我”的意识也多少起了一点作用。这个“我”不是排斥和贬低别人,而是自尊和尊重别人。干嘛让自己邋邋遢遢的呢?一个人从内心到外表都应该是美的。不管多么朴素、粗糙的衣料,式样多么普通,她一穿上,就显得漂亮。当然攀攀不能不考虑当时的风尚,花衣服一定要穿在灰色或蓝色罩衣里面。然而就是这样,也还有人说她“爱美”,“不艰苦朴素”。

其实攀攀在衣著打扮上何尝花费过多少精力!她一心追求的,是知识。

从初一下半年起,“反回潮”,全国中学有所好转的课堂秩序,又乱起来了。徐攀他们的班同样成了乱班。一堂课很难听到底,什么笔记、作业,很少有人去做了。徐攀却一直能自觉地学习。教过她的不少老师认为,徐攀的“学习目的是纯的,是个出众的学生”。徐攀有位好友本是物理课代表,有一天放学路上对徐攀说:“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收物理作业了。”徐攀很严肃地说:“是呀。你怎么老不收作业呢?”两人都对班上的现状很不满意,但也没有办法。说着,那位好友从徐攀的书包中抽出一本笔记,一看,不禁一惊。那本子上的字,端端正正,一丝不苟,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徐攀学得那么好,但她对自己总结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从不保密。高考前,她还舍得拿出时间给同学补课和辅导。

徐攀的外语学得非常好,随福特总统访华的美国记者来参观学校那次,她走上讲台,流利地用带有一点澳大利亚语音的英语介绍了北京,博得外宾的热烈掌声。

当时教学的进度很慢,不断被学工、学农和学军所打断。这些活动竟占去初中将近一半的时间!所以以徐攀的智力,是不费多少气力的。她便把精力用到课外阅读上去。《红楼梦》是当时几乎唯一的一部合法的古典小说。到1975年,她已看了几遍,不仅能背诵多首《红楼梦》中的诗词,还和一位写评论《红楼梦》文章的李叔叔探讨高鹗续写后40回的得失。年龄相差近40岁的两代人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她的一些见解,李叔叔觉得颇有道理,修改文稿时作了采纳。

徐攀不仅热情,而且有主见。一位女同学人很老实,常受人欺侮。有些爱恶作剧的人把她的三角板橡皮什么的一扔老远,又挡着她,不让去捡;课间,堵住通道不许她去小便。这孩子急得直哭,那些欺负她的人倒起劲了。“你们这是干什么?”攀攀站了出来,声色俱厉地质问:“拣老实人就欺,有个完没有?!”一下子还真叫她镇住了。

从此她就成了那位女同学的保护人和朋友。攀攀心里嘀咕:她为什么总是心事重重?是什么原因使她的功课不大好呢?怎样看待一些人对她的不公正的责备呢?攀攀花了好多时间帮助她,用自己的体验或别人的例子鼓励她,这个在自己的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和母爱的姑娘,从攀攀那里得到了尊重、信任和保护,她对攀攀有说不出的依恋,她们简直是形影不离了。于是有人正式打招呼,你徐攀既然要入团,就要靠拢团组织,不能和她那么热乎。攀攀才不在乎呢,她日记中写道:象这样的同学,我们应该帮助她,“如果疏远她,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失掉朋友,我自己的良心将受到怎样的谴责”!

正如她的感官对一切新鲜、未知、奇异的东西如饥似渴地探求和吸收着一样,徐攀对于陈词滥调和机械的重复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而对于一切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徐攀都是尊敬和感激的。从初三上学期起,她忽然对英语课产生了极大兴趣,同时爱上了教英语的黄老师。

在各门功课中,当时英语是最不受重视的。从新加坡归国的华侨黄老师难过得很,已经想放弃英语教学工作了。有一天,她第一次到初3(3)班来讲课,忽然看见下面有一双晶莹可爱的眼睛。不管课堂秩序怎么乱,总是这双睁得圆圆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她。那就是徐攀。黄老师一提问,总是她最先举手回答,语音语调也很好。每次下课,她都跟着黄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来。

攀攀是班上英语课代表,见黄老师身体不好,就主动带同学早读,还把看、改、听写作业的任务也包了下来。黄老师还有些不放心呢。一天早上,她路过这班教室,听见里面传出朗朗读书声。她悄悄推开一点门,见徐攀正站在老师讲课的位置上,神情认真而自然,又带有几分稚气,纠正这个同学发音,指定那个同学朗读。黄老师这时想“就是为了我这一个学生,我也要把英语教下去!”

一个人允许有自己的小世界吗?允许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不必告人的心事和自己的不给人看的日记本吗?七十年代的徐攀还必须面对这个几百年的老问题。

1976年开年不利,徐攀丢失了她的日记本!放在书桌里,回去再找就不见了。她难过极了,几个晚上没睡好觉,还在新日记本上画下那本日记的封皮,写了一首感伤的诗,最后几句是:“我曾把我的痛苦和困难倾诉给你,你对我无所不知。也许有人笑我太痴,因为他们不了解你和我的关系。”

难过的时候,她总要去找黄老师。

她喜欢黄老师那个家。两间房里的一切,永远那么整齐洁净,家具陈设,色彩淡雅。这个家,活像黄老师那个人。

徐攀就喜欢黄老师的为人,她从不矫揉造作。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黄老师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她并不着意打扮,也不掩饰她的女性美。徐攀就喜欢她的温柔、潇洒、真诚、热情。

徐攀知道黄老师在学校里是不吃香的。外国人来参观,都听她的课,可她就不能和外国人单独谈话。但是她一走上讲台,就把这些全忘了。好像有一股灵感掌握了她,她又以自己的热情和技巧掌握了学生。

一个是三十几岁的老师,一个是和她女儿年龄相仿的学生,这么两代人竟成了知己,把从来不想外人说的话都告诉了对方。

于是,这个家成了徐攀的精神庇护所。政治压力,对人的戒备和各种强加于人的束缚,在这两间房里一概解除了。

黄老师问她:“那日记上边写了些什么?”“我记了很多事情。” “唉,现在还记什么日记!有话只能放在心里。” “太大关系也没有,就是不愿让别人看,心里觉着别扭。” “那就别怕,没什么了不起。” 但是也为她担心:在这个环境里,她能顺当、能幸福吗?

学习上比她差的同学,不都一批又一批地入了团吗?黄老师心里有杆秤啊!她有时真想教教徐攀应该怎样适应这个环境,不过几次都欲言又止。

到黄老师家里来学英语的学生,不是问为什么连个电视机都没有,就是问手表是哪国货。可徐攀却说:“外国货有什么了不起,咱们中国也能做得一样好,只要有了那个条件。” 有些好心人都劝黄老师赶快走。可徐攀却劝慰黄老师说:“您别难过。您看,昨天多少同学欢迎您,请您来教我们班!……我就不相信中国好不了,只要有一天大家都出力,准上去!”

这孩子不羡慕外国。问她想不想留学,她觉得挺意外,想了一想,说:“我若是哪一年出去,回来一定想办法把咱们大学和科研机关的仪器充分利用起来。闲着太可惜了。”

1976年4月的天安门事件,大开徐攀的眼界。她瞒着妈妈天天去,天安门广场有时一天去好几趟。真新鲜,真兴奋哪。她常常怪自己生得太晚,没赶上“五四”和“一二.九” 那样的时代。现在,就在眼前了。

很多事她那时还不明白。只是为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和他在人民中享有的巨大威望而感奋,而赞叹。真的,没唱过一首歌颂周总理的歌,没为他喊过一次“万岁”,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敬仰他呢?

徐攀在海一样的花圈和人群里钻来钻去,听人们讲演和朗诵,抄录感人肺腑的诗文。她觉得一个新的时代好像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4月5日那天,她在天安门广场,目睹了那场血腥的镇压。这是一场反革命事件?她不解,她困惑了。继之是大规模的追捕和逮捕,她的小舅也被捕了。要求每个人交出转抄的天安门诗词。她拒绝了。接着又是“批邓”。学校里有事乱糟糟,中国又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感到郁闷,觉得窒息。去四川看看父亲,也许可以舒舒心。这样,徐攀就踏上了北京—成都的火车。

成都接上贴满了大标语、大字报。很多工厂停工,甚至把资财给给分光了。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带个面黄肌瘦的孩子,蹲在马路旁边,地上铺着一块布,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这叫‘告地状’。” 攀攀想起小说中写的旧社会,心中一阵心酸。她把身上仅有的一元钱叠上几折,轻轻地放在“地状”旁破旧的瓷碗里,怅然走开了。

12.17一次次令人心悸肉跳的地震警报,好像象征着和预示着一场政治地震已为期不远。到将来祖国需要她的时候,她能做些什么呢?

八月中旬,爸爸的一位同事借给徐攀一本书。那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也很旧了。徐攀瞥了一眼:还不够我半天看的呢。那位叔叔好像猜到了她的心思,说:“部头虽然不大,它可比小说对你更有用。值得你认真看一看。”

书皮上的四个字好像面熟:居里夫人。徐攀信手翻开第一页,便被吸引住了。地震警报响了,她没有听见。晚饭,她没有去吃。一口气读完全书。怎么她到今天才看到这本书呢?

这几年,徐攀喜欢过林道静,她流着泪读了《牛虻》,还有《真正的人》和《小儿子的街》,书中的主人公都曾经引起她学习的欲望。但只有这一个—-居里夫人,跟她的气质和她的志趣靠得最近,也跟祖国的需要挨的最近。

书是要还的,不能带走。再说,北京的好朋友还没见过这书呢,怎么办?抄!

打开一本红皮的暂新的笔记本,连作者前言,她也一字不漏地抄写下来。她在给女友的信中写道:“我所倾心佩服的是居里夫人那种刻苦学习和工作的精神,以及近乎完美的高尚品德,她在世界上很有名望,但是她不要任何个人利益,藐视名利。”居里夫人从凌晨学习到深夜!攀攀所渴望的,也是这种生活呀!她也不怕苦,但要苦得有价值。读到居里夫人给哥哥的信中写的话:“唯一使我遗憾的是每天的时间太短了,而且流逝得如此之快。” 徐攀觉得自己也常有同感,暗自高兴。

她的心境又逐渐恢复了平静。她甩开了一切烦恼和忧虑,在幻想中进入了19世纪的巴黎,走进居里夫妇的试验室,看她们怎样站在烟熏火燎的大锅旁边,日日夜夜为了从沥青中提取世界上第一克镭,而不惜让毒气侵入自己的躯体……

攀攀一面跟踪居里夫人,一面也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使精神恢复到最好的竞技状态。

她那时和新结识的女友住在一个房间。晚上,室内闷热难熬,加以经常受到地震的威胁,女友一次又一次地叫小攀出去。不见她出来,进去一看,背英语单词呢。“不背完20个单词,我绝不出去。” 攀攀说。女友见她满头大汗,在桌前读呀写呀,很不忍心,就说:“小攀,今天太热了,出来凉快一下吧。明天多背几个不就得了吗?” “不行。今天的事,就一定要今天完成。你知道居里夫人有个什么特点吗?不管什么事,她都有那么一种贯彻始终和顽强的精神。她不怕冷,我们就不能不怕热吗?” 女友脸红了,因为她自己谈过愿意和小攀一起学习居里夫人的。自己今天不是也有事没干完吗?怎么就玩起来了呢?于是便赶快回到室内,拿起作业来。

徐攀照着书上的照片画了一张居里夫人像,那双眼睛,画得比较成功。那是一双真挚、热情而执着于自己目的的眼睛,在今后几年里,这双眼睛将永远望着徐攀。

(徐攀遗作。上大学时,她把此像挂在床头上,以激励自己。)

“我要学玛丽.居里,也许有人要说我狂,”临行前的那个晚上,徐攀对女友说,“说就由他说去。居里夫人说过:‘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是我们骄傲,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更高。’”

徐攀严峻的目光和庄重的语调,给女友留下的印象是:这些话好像就是徐攀自己经过反复思考说出来的。她相信,徐攀已经拿定主意要走居里夫人那条路了。

回到北京,徐攀就把手抄本《居里夫人》拿给她最要好的朋友看。从此,北京中学生间暗中流传的手抄本中又增添了内容迥异却同样吸引人的一种。

徐攀去看黄老师,一见面也是说居里夫人,忽然她面色沉了下来,说:“咱们的农民真苦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呢?”

高能物理和农民挨饿,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徐攀怎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黄老师是了解徐攀的:这孩子决定献身科学,目的是为了改造中国。

徐攀最要好的女友惊讶地发现:徐攀的胆子怎么变得这么大,竟敢和别的同学说“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成名成家”?这一年徐攀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她心灵里好像有什么在闪光?那是徐攀心灵中竖(树)起的两个崇高的榜样—-周总理和居里夫人使她闪光的啊(呵)。徐攀在日记中写到:“我的决心向着未来……从今天起,珍惜时间像珍惜我的生命一样。啊,知识,我将尽最大努力争取你。” 这时的徐攀,就像一所开足马力的航船,全速驶向她所希望和梦想的理想彼岸。她变的更勤奋、更刻苦,明明知道高考不考微积分,可她硬是把微积分都啃完了。她变得更谦虚、更好学,她的好友说:“看来,只要是和学习有关的事,她就忘记了个人的虚荣。”

徐攀绝不愿意附和当时的流行风气,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严禁自己沾染上庸人的习气,考不上大学,我也不会灰心。上大学只不过是为祖国做贡献的一条道路。在其他岗位上,我也会做一个具有崇高灵魂的人,比如,我做一个售货员,我也会让顾客们满意,给每个人的生活里增添一点愉快,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1978年,徐攀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一志愿—-北京大学物理系。

这天晚上,她一边轻轻敲着她那略宽的前额,一边写日记:“我一定要使自己具有独特的性格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我应该克制自己,使自己在思想上、精神上脱离一切无聊的东西,努力做一个关心政治、努力学习而不计较其他的人。” “因为我们的国家还很穷,要靠我们这一带人去改变现状。” “要做一个具备百折不挠的连贯精神的人,我必须一点一滴培养自己的顽强精神。意志顽强,百折不挠是我们进行一切事业的基础,我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做一个不但有理想、而且有毅力的人….我要为祖国贡献我的一切。” 徐攀知道胸前的校徽有多么重,仿佛有许多双眼睛在看着她。

同房间的几个女同学晚饭后总要聊聊天,这本来是正常的。徐攀却觉得这是对时间的一种奢侈了,她躲到图书馆去看书。一年级学普通物理,功课比较轻,有些同学胡乱看起课外书来,徐攀则在课外读《爱因斯坦文集》和《逻辑学》,象正课一样精读,写笔记。她要训练一种好的思维方法。

高考前学微积分,是为进大学后跳级做准备。现在,她又学第二外语—-日语,后来又开始学法语。她把学过的公式、定理汇集成册。这都是为将来考研究生做准备,那还是四年以后的事呢。

她好像在和一个假想的对手赛跑,生怕落在后面……那对手是一个可怕的阴影,她隐隐看到它威胁着要吞噬她的生命。

在校园里碰到高中时的一位同学,说起他们数学系要开一门新课 —-《模糊数学》。开课那天,那位同学吃了一惊,只见徐攀拿着把椅子,进了他们的教室,大模大样地坐在前排。

每天早晨,她起得最早,到“五四”操场绕圈走着,一边朗读外语,同时完成了她的体质所能承担的唯一运动 — 散步。晚上,她又睡得最晚,熄灯后,点起蜡烛继续看书。星期六回家,总要背一书包书,一进门,撂下书包就伏几学习起来。妈妈等到她习题做完,说可以吃饭了,才上饭。可是饭菜摆好,人又不来了,原来一道题解完,她又想起一种新的解法,重新演算起来。

母亲不禁叹了口气。她心疼女儿,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女儿说道:“最使我高兴的事,就是解开一道难题!” 她应该为女儿高兴的事高兴,也应该为有这样一个值得她骄傲的女儿而高兴,只是她的身体……

她象一块干燥的海绵被放进水中一样,贪婪地吸收着外界一切她所需要的信息。一个讲座她漏掉了,一次什么人的有趣的谈话她没有听着,她就象猎手失去了珍奇猎物一样,不住地说:“攀子亏了,攀子亏了!” 老师讲的有用的话,她一句没有记上,也一定要东追西问地补上它。几个人讨论问题,她来晚了,哪怕只听到一句尾巴,也一定拽主人不放,“哎,什么呀?你们再说一遍!” 然后她就参加到讨论里来,知道把问题弄清。后来大家知道她这个习惯了,只要有几个人谈话中间一见她进来了,就学她说:“哎,什么呀?再讲一遍!” 把她也都乐了。

但徐攀并不是只顾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她原来以为“四人帮”一倒台,中国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现在看到,还有一个重大的改革问题摆在眼前。她想得较多的是教育上的一些问题。难道大学生仅仅是知识的容器,不需要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吗?为什么不可以实行学分制,给学生已选择的机会?……

女同学们最先发现徐攀性格和作风上的特点。有时候,她深沉幽静得像一潭湖水。有时候,她活跃起来,简直像个七八岁的毛丫头。有时候,你会觉得她的心是一口很深的井,里面藏满取之不尽的甘泉。她赢得了全年级同学的喜爱。

别看她对谁都很热情,心里却是有个谱的。对那些进了大学就以为有了铁饭碗,混日子的;靠小聪明上大学的,又靠小聪明和考试前突击过日子的,她瞧不起。为人诚恳而不两面三刀,天资不厚而刻苦学习的,她都敬重,佩服。

如果有人遇到了困难,有人求她,那就不论是谁,一概慷慨相助。有一次,她问一个同学:“假如有人求你办事,你是认真去办,还是敷衍了事?” “当然要认真啦。” “你的力量办不到,怎么办?” “那就只好‘对不起,遗憾得很’啦。” “我看不应该这样。你还可以托你认识的人去办嘛。一定要有求必应,尽最大努力做好。”

求她找本书,借点资料,她正嘻嘻哈哈跟人高谈阔论,你以为她没听见,或没放在心上呢,可没多久,她送到你手上来了。不管要走多少路,跑几趟腿,转几道手,她一定办到。平时,谁说父亲有个病,听说有种偏方能治,说说而已,也没求她。可她,总要到处打听,想法弄到。天冷了,哪位同学衣服单薄,或者谁把眼镜丢了,她会一声不吭,回家拿来毛衣或自己的另一副眼镜。中午,好容易可以睡个觉了,正似睡非睡,听说谁头疼了,她嗖地一下坐起来,跑去拿药了。这要下楼,来回要登那要命的八十几级楼梯呀。

不知怎么的,她成了大家的义务理发师。起先,也许只给本宿舍、本班留短发的女生剪一剪,可是谁让她手巧、热心又懂得美呢,名声传开,剪短发的多起来了,外班、外系的也慕名而来了。往往是身体不舒服或中午想躺一躺的时候,人来了。二话没说,请坐,喜欢什么样式的?留大点还是小点?干起来了。而只要一动剪子,不管心里怎么勉强,那个认真劲儿又来了。人家过意不去,直说行了,可她还不肯让人家起来,还在琢磨额前那一绺头发撂在左边好还是右边好?嘴里还不闲着:“不能草率从事,维护本公司的声誉要紧呀!”

她当系学生会文娱委员时,连发张电影票,都要费不少心思,常常是由她把票一张张送到同学手里。

有多少人借过她的笔记!她帮多少人解过难题!一起想啊,算呀,画呀,一遍又一遍。等到上了楼,躺下了,正确的答案才在脑子里蹦出来,噔噔噔又下楼了:“嘿,方才我真傻,那个解法不好,你看…”见别人学习成绩上去了,她别提多高兴!系里一个男生,外地来的,学习差。攀攀老是问他:最近怎么样了?那块觉得最吃力?是方法有点问题吧?有一回考试,那个男生得了5分,徐攀高兴地说:“看来你就是比我学得好。下回再考好了,我请你吃糖!”

她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时间对她是很珍贵的。但只要是帮助人,那时间一下子又变得不值钱了。

母亲送孩子进校时,看见徐攀每天必须攀登的那四层楼的楼梯,一下子怔住了。从来是挺胸阔步、神气十足、任何动作都比别人快敏的徐攀,一到这楼梯跟前,就不灵了。她只能慢慢地一步一步往上捱,每走完一层还要歇上一会儿,气喘吁吁。她总要让同行者先上,那同学就代她把书包背上去。这楼梯,成了徐攀生命旅途上的路障。

命运对这位聪颖的姑娘多么不公平!她身体不好,但奇怪的是人们从她的日常的精神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迹象。她总是那么精神饱满,乐乐呵呵。每个熟悉她的人都说:不知她哪来那么大精神头儿。身体比她好、学习时间比她短的人已经感到疲劳了,躺下了,徐攀却还劲头十足地在做题,看书或思考问题。

是不是她自己也被自我克制给骗了呢?不,不,这些病情她自己一清二楚,她中学时候的日记上就写着:

“1976年10月30日,今天全天抱稻子,我自觉非常努力地干了。到这儿以后,可以说每次劳动,我都尽了最大努力,拼命干。今天劳动,我每次全抱的很多,有时我的心脏都感觉受不了,跳得厉害。”

“1976年11月1日…..这两天我老肿,头、脸、眼睛、手、脚全仲。脸肿得象个大烧饼,不知是否累的。我们的时间太紧了,每天恨不得除了吃饭睡觉,一分钟也不给我们。我们被当成了劳动力…..”

“学军”结束之后,1976年11月25日,徐攀到北京医院看病。她没有肾炎,浮肿不是肾的问题。心脏透视结果,心外形变大。这天她在日记上写到:“这是我的病状的又一次发展,我把它归罪于这次‘学军’。” 这些她愿独自忍受,别再刺痛她那饱尝了过多屈辱和苦痛的妈妈了。

她向同宿舍、同班的人,向所有要好的人百般叮嘱:“我妈问起我来,你千万不能照实说呀。问我每天晚上几点休息,就说十点。中午休息吗?休息。早晨起床也不早。星期天干什么?玩呗。别忘啦。”

这些人都忠实地执行了她的嘱托,她那双眼睛,那副神色,那个真挚诚恳劲,她恳求什么,人们都会心软,不想办也得去办啊。于是,妈妈三年多来就一直被蒙在鼓里。

可惜妈妈没有去找负责看管和清扫教室的工友。每天中午和晚间,攀攀都是走得最晚的一个。熄了灯,索性到马路上看书。有一会冷了,她用从家里带来的新被单裹住身子,继续在路灯下读书。

后来,她不仅在时间的延长上,而且在扩大它的内涵上下功夫了。她不断加大时间的负荷,这也就是加大她那心脏的负荷呀。

她到外系去听课,甚至还做实验,次数越来越多了。听生物系和数学系的课还不够。“什么知识我都应该掌握。别人知道的我好像全应该知道!” 又去听各种讲座了—-哲学的、历史的、心理的、逻辑的文学的。还去听宗教课,想研究宗教的起源。

听说20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八大前沿学科有两个是属于生物的,她决心在边缘科学—-生物物理学上有所建树。单是人,就有多少奥秘尚未揭开呀。

但是,从第3学年起,学习负担明显加重了。先是物理实验,一学近代物理,就加重了一倍。攀攀还要去做生物系的实验,化学选修课的实验。每次,至少是连续4个小时,基本上是站着。一周来这么两三次,健康人也够受!

虽然她在心情很坏时也想到过可能早死,但她并不真正相信命运会对她如此不公。死亡从未现出过它狰狞的嘴脸,比如,造成一次意外昏厥什么的。没有。所以,它只是作为一种最坏的可能,在徐攀意识的昏暗角落里等待着,而徐攀又是过于乐观自信了。

对于她,一个正常人的寿命都是不够用的。她在日记中写到:“说真话,我很感兴趣的是物理,特别是理论物理。我是多么向往去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秘密呀。我多么向往浩瀚的宇宙,我们不知道的天边!同时,微观粒子又在吸引着我,我多么希望能踏进它们的天地了解它们生活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同时我又向往着生物界,这是我很早就感到兴趣的。生物有多么不可思议的本能啊。对我们人类来说,未知的东西太多了。我多么希望能在这些未知的问号中用我辛勤的劳动抹去一个、两个!也许我的兴趣太广了。这使我感到人生是多么短暂呀!当我还没有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1981年4月17日,徐攀给远方的挚友发出了最后一封信。

“小红:… 今年我们21岁了,又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我现在总感到时间流逝得太快,一晃就是几年,我常常感到害怕。我觉得没有一点工作的能力,今后会干什么呢?大学三年级了,我仍然是什么实际本领也没有。我想,也许剩下的时间应多注意自己的实际本领的训练。”

实践能力要加强,理论知识也要巩固。这学期开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是物理学的王冠,又快选择专业了,要听各种专业讲座,时间越来越珍贵了,这几天中午连喘息的功夫都没有。4月21日,上午照例是4节课,中午到图书馆看书,下午4小时实验,晚上听完了讲座,已经九点多了。不,对徐攀来说,才刚刚9点多,还可以再看两个多小时的书呢。

1981年4月22日晨6点,徐攀悄悄地起床了。她怕惊醒同学。她以最快的速度洗脸刷牙,吃了几口东西,就下楼骑车去大课堂去。这天要听物理学教授讲课。外单位会有好多人来听课,还得加凳子呢,一定得早去,坐在前排的位子。因为大教室的扩音设备效果不太好,她又近视。

时间还早,教学楼的门还没有开。徐攀到达楼前时,有些同学已在那里,大家知道徐攀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多次提醒她要注意身体。这天见了面,见徐攀情绪和脸色都特别好,大家还暗暗觉得奇怪。这时听见有人喊:“后门开罗!”徐攀急忙跑上楼去,当她跑到教室门边,回过头来向同学们一笑,仅仅几秒钟,之见徐攀已倒在地上,一只手顶住胸口,脸色煞白。她是倒在第二排座位边上,眼看就够着座位了,几个同学急速跑步到医务室去,几分钟后又扛着担架和氧气袋跑了回来。待到救护车开来,赶忙送往医院,抢救已经无效,徐攀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虽死犹生的人并不很多。一个未来得及有任何建树的人,尤其如此。

然而,这个小小的徐攀,一个在人世上只度过21年平凡岁月的姑娘,却确实活在很多人心里。

徐攀去世以后,一位同学深情地说:“物理系失去了徐攀,我觉得就好像空气中少了一种元素。”

徐攀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同学络绎不绝地来到徐攀家,看望悲恸万分的徐攀的父母,抚慰、温暖着这两颗孤寂的心。甚至与徐攀素无往来的同学也为徐攀的人格所感动,自愿代替徐攀去行孝敬之劳,带去她妈妈爱吃的食物….

徐攀的骨灰盒停放八宝山的期间,妈妈常去凭吊。每次她见那骨灰盒都是一尘不染。原来是一位曾得到徐攀的信任、帮助和爱的姑娘,每隔几天就来一次,并用手绢拂拭紫檀木质的棕色骨灰盒。

……

徐攀的一生,留下很多耐人思索的东西。

她童年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得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又是在十年动乱的滚滚恶浪和污泥浊水中生长起来的。她刻意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成长为更加符合我们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

她天资聪颖,勤奋过人。她注重学习,又不死抠书本,有广泛的生活乐趣。她学习起来废寝忘食,但又能不惜时间去帮助他人。她的发展是全面的,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风度的姑娘。

她没有枉度那21个春秋。她的一生向我们的青年一代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生长在更优越的社会条件之下,享受着正常的学校教育而没有严重疾患的人,应该怎样度过你的青春时代?

徐攀还以她短促的一生向所有的人昭示一个真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是以寿命的长短,而是以每个时间单位的容量计算的。

那么你,健康而长寿的人,你是怎样度过你的每个昼夜的呢?

Check Also 推荐文章

【国际参考】法国: 冠美 破产关门 Liquidation judiciaire de Camaïeu

1984年诞生于法国北部,快速时尚行业品牌 “冠美” Camaieu 于 2022年9月28日 彻底破产关门 2.700人失业, 514个商店关闭并将被拍卖 此 ...